上古声母与双声叠韵知识

上古声母与双声叠韵知识

声母原本称“字母”

王力说:“声母的归纳成为系统,就比较晚一些。相传唐末沙门(和尚)守温创造了三十六字母。宋郑樵《通志·七音略》也说:‘七音之韵,起自西域,流入诸夏……华僧从而定之,以三十六为之母,重轻清浊不失其伦。’”(王力《汉语音韵》)

守温以36个汉字代表当时的36个声母(而不考虑这些字所含的韵母),按发音部位把它们分为五组(即所谓“五音”,如果从中再分出“半舌”、“半齿”则为“七音”):

唇音:

重唇音:帮(布卜拜波)、滂(普沛派匹)、

並(旁蒲袍贫)、 明(门芒母貌)

轻唇音:非(风甫废弗)、敷(丰抚拂副)、奉(冯肥父吠)、微(无文问尾)

舌音:

舌头音:端(东督当胆)、透(通土添汤)、定(亭谈但特)、泥(南难奴农)

舌上音:知(中追张竹)、彻(忡痴谄插)、澄(沉鄭传纯)、娘(浓泥女粘)

半舌音:来(里隆卢鸾)

齿音:

齿头音:精(总子进)、清(村餐侵)、从(残存惭)、心(扫岁算)、邪(松随徐)

正齿音:照(终庄诸)、穿(充出初)、床(崇实术)、审(束诗舜)、禅(成臣涉)

半齿音:日(而柔闰儒)

牙音:

见(公江居经)、溪(空欺区看)、群(穷共奇求)、疑(危银我颜)

喉音:

影(烟安忧恶)、晓(呼希休胸)、匣(效学横还)、喻(融逸越为)

以上是中古时期汉语声母的情况,上古情况与此不同,因为上古还没有人研究汉语声母,所以并无这方面的记录。人们在研究了中古声母之后,自然想到要进而研究上古的声母,结果他们发现上古的声母情况与中古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呈有分有合现象。于是借用中古的36字母来表示上古的声母情况:对于上古是一个而后代分成两个声母的,可以用括号把它附在其后;而对于上古是两个的而后代归并为一个的字母,就只好另给它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如P544页之“章(照三)”、“昌(穿三)”之类即是。

所谓“照三”、“床二”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反映了后代对汉字分“等”研究的概念。即把“同一个声母,同一个声调”的字分为“四等”,如“干、奸、犍、坚”分别为一二三四等字,王力先生指出:“‘等’的差别不在声母,也不在声调,而是在韵母的不同……在乎主要元音的不同”。(同上)

因此,“照三”指中古照母的三等字在上古并不属于照母而是自成一个系统,于是人们用“章”字来代表这一些字。有“照二”“照三”正说明它们在中古都合并为照母而在上古却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声母,就是这个意思。

从数目上看,上古声母为32个,比中古少4个,但并非简单的减少四个,而是存在着颇为复杂的分合关系。

从以下例子中可以看出六朝时(也就是刚刚认识到汉语有声调、将一个汉字可分解成声母、韵母两部分时)人们对声母、押韵等问题是很感兴趣的:

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常经文远宅前过,见其门阀华美,乃曰:“是谁第宅过佳?”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凡婢双声。”春风曰:“儜奴慢骂。”元谦服婢之能,于是京邑翕然传之。(六朝

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凝园寺》)

梁高祖尝作五字叠韵曰:“后牖有榴柳。”命朝士并作。刘孝绰曰:“梁王长康强。”沈约曰:“偏眠船舷边。”庾肩吾曰:“载匕每碍壢。”徐摛曰:“臣昨祭禹庙,残六斛熟鹿肉。”何逊用曹瞞故事曰:“暯苏姑枯卢。”吴均沉思良久,竟无所言。高祖愀然不悦。俄有诏曰:“吴均不均,何逊不逊。宜付廷尉。”(北齐

阳松玠《谈薮·梁武》)

双声叠韵与上古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上古的连绵词(字)的两个音节之间大多具有双声或者叠韵关系。详见教材545页。

古音通假也必然要涉及上古的声母或韵部,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音同”、“音近”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根据上古的声母和韵部知识来判断两个汉字之间有无可能音同或音近。

例如:

1、 因音同而通假

武王岂不仕?(《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郑玄箋:“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即仕通事。仕、事二字同属崇母之韵,同音。

②项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史记·项羽本纪》)“伏”通“服”,二字同属并母职部,同音。

2、因声母属同一大类,或韵部相近(有对转旁转关系),故而音近,于是相通假:

①女曰:“观乎?”士曰:“既往。”(《诗经·郑风·溱洧》)

唐陸德明《经典释文》:“且,音徂,往也。”“既徂”即“已经去过了”。

徂、且同为魚部字,声母又为同一发音部位的字:徂,从母;且,清母(同为齿音)。所以属音近字可相通假。

②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文》:“罔,庖牺所结绳以渔。”

罔,通“无”。罔,无同为明母字,罔在阳部,无在鱼部,属阴阳对转。

八月剝枣,十月获稻。(《诗经·邠风·七月》)

剝通攵。二字同为屋韵部,“剥”帮母;“攵”旁母,同属唇音。

关于通假与假借

通假:本有其字,能找出本字来,按本字读音,按本字意义理解。

把握古音通假的两个条件:

1、两字之间有音同、音近关系;

2、还要有古籍例句作旁证。

例如:庄公寤生。(左传·隐公元年)

第一,

寤与牾具有共同的声符“吾”,所以必定同音;

第二,

司马迁《史记·郑世家》中说庄公出生时“生之难”,就是极好的旁证。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唯、維、惟”在作为句中句首语气词时都是假借用法。所以才会写成这三种样子都有。

古今字之间不是通假关系,例如:

辟,后来写作“避”、“闢”、“僻”等

孰,后来写作“熟”

衰,后来写作“蓑”

莫,后来写作“暮”

坐,后来专为“座位”意义另造“座”字。

教材549页所举通假字与本字关系,有必要认真理解。指出两字之间的语音关系。

教材551页所举古音通假在训诂学上的运用之三例也请认真阅读。

更多文章

文章引用自:http://www.blog.edu.cn/user2/43411/archives/2006/1091338.s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