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五味学苑”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明代医 药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因此,为使中药汤剂发挥最大疗效必须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
近代各种《中药学》教材都提到“生石膏入汤剂宜先煎”,生石膏先煎的原因,《方剂学》认为:“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以便“有效成分析出”。20世纪50年代,时逸人先生提出:“石膏质重……多水久煎,有效成分方能溶解一部分”。此后主张石膏先煎者均同此说。夫中药之理,法于阴阳之理,在四气、在五味、在于升降浮沉。古代少数医籍认为石膏先煎之意在“味淡难出”。石膏味淡且质密,诚难煎出。然味淡则应倍用,质密理当细研,生石膏质密需细研为末,若不研细入药,久煎亦不能出;味淡者久煎则失其味,夫用药,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重而镇、或取其轻而扬。煎之既久能令生石膏辛味散,寒气消,药性减弱反不堪用。
古代名医先贤中,善用石膏者首推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载含石膏的方剂17首,即越婢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风引汤、厚朴麻黄汤、木防己汤、文蛤汤、麻黄升麻汤、竹皮大丸,以石膏入汤剂的方剂,煎煮一般有三类方法。一是石膏与知母、粳米为伍,诸药同煮,米熟汤成,白虎汤即是其代表方;二是石膏与麻黄相配,多为先煮麻黄,后下石膏及诸药,分温服,大青龙汤、越婢汤为其代表方;三类是石膏与其他药同下共煮,或为末共煮,分温服,木防己汤、风引汤是其代表方,所有煎煮方中无一方提及石膏先煎。有的方剂甚至不用久煎,如白虎汤将石膏与粳米等药共煎,米熟而汤成。按现今时间计算,“米熟”最多不过30分钟。而白虎汤清热效果之著甚为古今名医称道,临床验案证实石膏不用先煎即有良好的清热作用。清末名医张锡纯是近代善用石膏的代表人物,其方中石膏,或与他药共煎,或轧细粉冲服,并无先煎之论。《医录》则强调“轧细”。认为“凡石质之药不轧细,则煎不透”,是很有道理的。可能因为强调轧细,并不要求先煎或久煎,有时只“煎两三沸”。坎离互根汤中甚至先煎茅根,后入石膏及诸药,确实与众不同。现代中医泰斗蒲辅周常用含石膏汤剂以退高热,遍观其医案,也未见有先煎石膏之方。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第五版)收载含石膏方剂22首,有20首与他药同煎。除仲景方外,有唐代王焘之石膏汤、宋代钱乙之泻黄散、金代刘完素之大秦艽汤、明代张景岳之玉女煎、陈实功之消风散、清代吴鞠通之化斑汤等。对于石膏同煎均无异议,这应该不是偶然现象。
所以,从古时历代医家的经验看,生石膏内服需要先煎只是极少数医家的观点。现代中医学更是受西方医学影响,在不了解中医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生石膏需要先煎的说法,故生石膏先煎和应用不是历代生石膏运用的主流,而其理论亦和中医药理论不相符,所以生石膏入药不需要先煎。
下面是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石膏”临床论治备参20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一
石膏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
《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
展开全文
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
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二
仲景方中凡病烦躁,或身热,或谵语,或发狂,或齿痛,或头痛,而有烦渴之证者,都用石膏,有良效。
三
石膏善治脑漏。方书治脑漏之证,恒用辛夷、苍耳。若因肝热移于脑或风邪久而化热者,辛温之药则不可用,生石膏最为相宜。
四
石膏善解肌腠结热,欲清欲散者,用之恰当;如胃腑结热,欲攻下者,非其宜也。
五
竹叶石膏汤能退余热,不恃能用石膏,而侍石膏与参并用。盖寒温余热,在大热烁涸之余,其中必兼有虚热。石膏得人参,能使寒温后之真阴顿复,而余热自消,此仲景制方之妙。
六
石膏麻黄并用,与大黄协附子变其温药相似,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泄热止汗,相为制还相为用。
七
石膏合香白芷治牙痛。一说治下牙痛,用香白芷为引。
八
石膏得知母则止渴。
九
内伤病证中恰当地应用生石膏也可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阳明风热引起的头痛以额面为甚,舌红,则可用生石膏配川芎、白芷。
消渴病中用生石膏,一般是在中消胃热炽盛时应用玉女煎加味。在解决口渴症状方面以生石膏最为理想,配以竹叶疗效更佳。
眩晕、中风病或高血压病患者,如出现颜面潮红,双目发赤,或伴有胃脘部发热者是加用生石膏的指征,配以等量的生石决明,则可以清阳明、平厥阴。
胃脘痛患者特别是泛酸、烧心者,用左金丸效不著,加用生石膏常可获得热清酸止的效果。
总之,内伤病证用石膏的指征是:口渴,舌红苔黄,自觉胃脘发热或伴汗出,面部烘热感,而不必拘泥于脉象洪大与否,用量一般15~30克为宜。
十
关节红肿热痛,血沉增快,生石膏用30克,加麻黄3克,防己、丹皮各9克,水煎服,能消炎退肿,降低血沉。
十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活动期,关节红肿热痛,伴汗出、口渴等热象,尤其是血沉加快、白细胞偏高者,生石膏用之效果良好。不仅能使症状缓解,且有降血沉、降白细胞的作用。
另外,对血沉快而症状或局部症状有热象者,重用石膏亦验。
十二
治热痹脉洪大者,生石膏少则用120克,多则用250克。此经验乃从《吴鞠通医案》中悟出。
十三
治疗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证,可于辨证方中加生石膏30~60克。
石膏质重气轻,甘辛而寒,重可降逆下气,寒能清热泻火。气降火平,血循于经,可杜其妄行外溢,且用预防脑出血后之血瘀发热及肺部感染症。
十四
在辨证方中加用生石膏30~50克(寒湿及肾阳虚者,石膏减为15克),柴胡6~10克,治疗精液不液化有效,精液不液化属中医的“精浊”范围。
不液化患者精液外观大部分为黄稠状,黏稠凝块。《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故精液不液化可从热论治。
从经络走行看,与精液形成有关的睾丸、前列腺、精囊腺属肝经所主,配用柴胡正是引石膏入肝经发挥其清热泻火作用。火热清,津液回,则可塑精清而液化。
十五
夜间睡眠过时,或常作夜班工作,能使牙龈萎缩,牙缝出血,可用石膏、淡竹叶作为饮料,连服数日,出血可止。
十六
石膏配细辛治牙痛,两药寒热相伍,以细辛之升散引石膏之寒凉,治疗内蕴郁热之牙龈肿痛,不但有清热止痛作用,而且无燥烈遏邪之弊。
十七
长期服用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自主地磨牙、咬牙、咬舌、咬唇、咀嚼努嘴、四肢有节律地哆嗦等副作用,此时在辨证处方的基础上,加入生石膏60~100克,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十八
张仲景以石膏入汤剂的方剂有14首,无一方石膏先煎。后世名医叶天士、张锡纯、蒲辅周等运用石膏也未先煎。
生石膏先煎的原因,《方剂学》认为,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
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在水中溶解度极小,其水溶性不因水温高低而发生明显变化,只有在酸和某些盐类中溶解度增大,故单独先煎,不会因煎煮时间延长和温度高而增加其水溶性,所以先煎石膏是不必要的。
十九
石膏治外感实热宜生用,不可煅用。
用量轻者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可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二十
温热之病,多兼阳明。
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未传阳明,不当用石膏。
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石膏。
另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
产后寒热而不由于外感,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又食少者,不可用石膏。
石膏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End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点击 「赞」+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